长距离输送供热技术简述 (2)| 技术路线—运行调节

来源:《火电厂供热及热点解耦技术》 作者: 关键词: 长输供热 大温差供热 余热利用 长距离输送供热技术        收藏 0   

2022
03/24
17:52
《火电厂供热及热点解耦技术》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常规的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式一般有量调节、质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以及间歇调节四种。其中: 质调节方式是指热网介质的

       常规的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式一般有量调节、质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以及间歇调节四种其中:

       未标题-1_01质调节方式是指热网介质的循环流量不变,系统供水温度根据室外温度变化调整,质调节方式可充分利用电厂汽轮机的供热抽汽及排汽,节约燃料,但由于循环水泵功率正比于流量的立方,故采用质调节时循环泵电耗较高,经济性较差;

       未标题-1_02量调节是指保持热网供水温度不变,通过改变热网循环流量来实现参数的调整,因改变流量可能会造成直接连接系统热力工况失调,适合于间接连接供热系统;

       未标题-1_03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是将室外温度按照高低不同分成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内,网路的循环水量始终保持不变,按照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方式进行供热调节,在温度较低的一个阶段中,保持设计最大流量,而在温度较高的一个阶段中,保持较小的流量;

       未标题-1_04间歇调节是指室外温度升高时,不改变网路的循环水量和供水温度,减少每天供暖小时的调节方式。

       对于长距离输送热网,采用质调节的调节模式能够保持一次管网的水力工况基本稳定,但存在供热调节时效性差的缺点,尤其在室外温度低的天气,对于民生供暖有较大的影响。以郑州市供热的国电荥阳电厂为例,其距郑州市主城区约24km,调节供热参数后,调节后的供热介质约9.5h才能到达郑州市主城区,如考虑调节后供热介质到达最末端热力站及最末端热用户的时间,则滞后时间能高达18h以上。除了调节时效性问题,当温度变化较剧烈时,供热管网温度随着波动较大对管网运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供热管网的泄漏事故大多发生在热网温度等参数剧烈变化时,当供热管网温度发生变化时,供热管网热应力骤增。

       长距离输送供热管线输送距离远、影响范围广,所以选择适当的运行调节方式保证整个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十分重要。对于长距离输送热网采用量调节模式,可以减小温度波动对管网的危害,热力站瞬时供热量随流量调节同时变化,大大改善了过去质调节时效性差的缺点。量调节方式在管网故障停运检修、外围热源故障时效果尤为明显,能够迅速输送热量至主城区周边的热力站,最大限度降低故障的影响;但当热源电厂与一次管网直接连接时,电厂循环流量过低不利于市区一次管网的调节,且受制于一次网设备条件,造成长距离输送管网流量可调范围较小,当流量变化时会对一次管网水力工况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联网供热运行模式时,将加重一次网的调节负担。

       为解决长距离输送热网响应时间长的问题,可以在调节中应用前置调节思路,即通过计算得到系统不同循环流量下热源至最末端的响应时间,根据计算结果提前按照响应时间进行调整,可满足长距离输送供热系统对响应时间的需求。例如太古长距离输送供热系统的市区一级网的最末端到热网的中继能源站仍有30km左右,根据计算得出前置调整时间最少为10h,则系统运行调整过程中按照10h以上的响应时间进行前置调整。在实际运行中,太古供热工程以前置调节为前提,采用质调节与量调节两种方式相互切换进行供暖季内的温度、流量调节,以满足供暖初、末期以及严寒期的供热需求

       随着智慧热网的建设,可以实现高温网和一级网流量的联动调整以维持热网温度基本不变,在保证管网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实现长距离输送热网系统的日负荷调节及快速流量调整;另外,可充分结合峰谷平的电价计量模式,在电价较高时期降低流量达到减少系统生产耗电费用的目的。当长距离输送热源向市区供热时,可在气温较稳定时采用较低的管网循环流量,当气温急剧下降再提升流量,降低长距离输送管网年平均运行流量,从而降低循环泵的能耗。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言过 13601277774(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heating58@126.com。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火电厂供热及热点解耦技术》,作者: 不详。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APP

中能热讯随身的行业商务资讯

中能热讯APP随身热讯

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顶部